咨询电话:0564-3271788
LOGO
中小学教师
2016年安徽教师公开招聘理论综合知识预测卷一
时间:2016-02-21 16:17     作者:立知教育     点击:3109次
分享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目的括号内)
1.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心理发展的(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2.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处于( )岁。 
A.0~2
B.2~7
C.7~11
D.11~15
3.下列非正式性或非组织性更明显的一种文化是( )。 
A.学校文化 
B.校园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4.一个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方式是( )。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成人自学 
D.终身学习 
5.下列不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方法是( )。 
A.发挥求异思维 
B.培养内敛思维品质 
C.鼓励想象 
D.改善知识结构 
6.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本身 
B.社会 
C.经济发展 
D.分工 
7.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学生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受法律保护 
B.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是学生的一项义务 
C.学生的家境贫寒,家长可以允许学生辍学,这并不违法 
D.偷看学生的私人日记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8.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归根到底还是要实现( )。 
A.生产力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人的发展 
D.文化的发展 
9.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理论认为( )。 
A.社会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 
B.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样高 
C.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D.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10.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学生的思想不成熟 
B.学生以学习为主 
C.学生的发育不健全 
D.学生缺乏自觉性
11.教师的职业形象不包括( )。 
A.道德形象 
B.文化形象 
C.人格形象 
D.隐性形象 
12.“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描述的人的知觉特征是(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3.学生的学习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所以学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 )。 
A.领会 
B.检查 
C.巩固 
D.理解 
14.盲人可以依靠触觉识别人民币、盲文,可以凭着手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来判断路况,这是( )。 
A.感觉的对比 
B.感觉的代偿 
C.感受能力的差别 
D.感觉的相互作用 
15.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 )。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纲要》 
D.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目的括号内)
1.下列描述符合少年期特征的是( )。 
A.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B.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C.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D.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E.以上说法都正确 
2.教学活动包括了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 )等活动。 
A.独立作业 
B.复习 
C.预习 
D.社会实践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德育 
4.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来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是( )。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5.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导向性原则更多的是以国家的政治要求和社会性质作为提出原则的支持点。( )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 
3.教学具有教育性,所以教学中永远有德育。( ) 
4.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提高学习效率。( ) 
5.自我评价是指学生个人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 ) 
6.板画是板书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叫黑板画。( ) 
7.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习成果。( ) 
8.师生之间建立友谊虽然可以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但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 ) 
9.美育的内容就是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相结合。( ) 
10.教师偏爱优等生,不会对师生关系造成影响。( ) 
11.质性评价很难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应用,因为质性评价方法是对学生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不能量化。( ) 
12.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具有主导作用。( ) 
13.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 
14.组织教学是在上课开始时进行,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 
15.教学设计包括的范围较大,而教学策略运用范围较窄。( )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特殊儿童 
2.教师的职业道德 
3.元认知 
4.内化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2.简述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3.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4.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17分)
1.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8分)
2.小学课外活动计划制订的原则是什么?如何保证其实施?(9分)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致使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言辞。故选C。
2.B 【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按照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形成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着儿童获得了适应新环境的新方 式。这四个阶段分别是:①感知运算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故选B。
3.D【解析】由学生文化的特征可知,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和非组织性。故选D。
4.D【解析】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不断提高,必须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故选D。
5.B【解析】创新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因此培养内敛的思维品质是错误的。故选B。
6.D【解析】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故选D。
7.C【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家长让孩子辍学这是违法的。故选C。
8.C【解析】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最终还是要实现人的发展。故选C。
9.C【解析】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选择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社会价值。故选C。
10.B【解析】学生的本质属性即学生以学习为主,这是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点。故选B。
11.D【解析】教师的职业形象包括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故选D。
12.A【解析】这句话反映了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故选A。
13.C【解析】学生的学习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所以学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故选C。
14.B【解析】由感觉的代偿的定义可知。故选B。
15.B【解析】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在西方历史上是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少年期,又叫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充满着独立性和 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其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①生理上巨变与心理发展相对迟缓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 位,但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③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④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增强;⑤道德行为更加自觉。故选 ABCDE。
2.ABC【解析】教学活动包括了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独立作业、复习、预习等活动。故选ABC。
3.AC【解析】教学与智育有所联系、有所区别,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故选AC。
4.ABC【解析】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所以说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故选ABC。
5.ACE【解析】教育目的的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故选ACE。
三、判断题
1.√略。
2.√略。
3.√略。
4.×【解析】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形成良好的班风。
5.×【解析】自我评价既可以是学生个人,又可以是学生集体。
6.√略。
7.√略。
8.×【解析】师生之间建立友谊可以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
9.×【解析】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主要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泛得多。
10.×【解析】教师的态度影响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偏爱优等生,会对师生关系造成影响。
11.×【解析】质性评价可以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应用,二者结合可以全面的评价学生。
12.×【解析】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而非教师。
13.√略。
14.×【解析】组织教学不只限于在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15.√略。
四、名词解释
1.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盲、聋、弱智、语言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2.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它是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
3.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五、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 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 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 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 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2.【参考答案】
童 年和少年是某些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从3、4岁到12、13岁,智力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发展呈现负加速变化。人的 智力在18~25岁达到顶峰。能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人的流体能力在中年后有下降趋势,而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都是稳步上升的。成年是人 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顶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顶峰的时间早。
3.【参考答案】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
4.【参考答案】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六、论述题
1.【参考答案】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2.【参考答案】
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有以下几点。
(1)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制订小学课外活动计划,既要考虑小学课外活动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又要考虑上级机关有关的指示建议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计划确定的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活动内容要具体,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2)为保证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做好计划实施的发动工作。计划顺利实施的基础是使活动的参加者充分认识开展课外活动的意义,了解所要实施的计划的特点,实施的具体步骤、方法,以及自己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与应当达到的目标要求。
②加强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指导。计划实施中,学校领导要经常定期进行检查,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一些典型项目,用典型人、典型事来推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对直接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教师来说,同样需要抓好典型,用典型带动更多同学参加课外活动。
③搞好计划实施的总结。课外活动计划实施的终结性环节是总结。在工作进程中要不断积累正面与反面材料,包括具体的数据与事实及平时对材料的分析与体会,这样,计划实施终结时,总结就会顺利完成。

(来源:未知)
分享到:
(关键词阅读2016年,安徽,教师,公开,招聘,理论,综合,知识,预测,)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公考服务,我们全力以赴

客服
热线

0564-3271788
全国客服电话

关注
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顶部
嘿,我来帮您!